首页 > 科室介绍 > 临床科室 > 内科 > 心脏内科
心脏内科
  • 典型病例
  •   典型病例一:   常规开展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

      “我的心脏刚放了两个支架,现在已经可以随意走动了,不但解除了病痛,而且一点也不影响我的日常生活,市医院的医术就是高啊”,刚做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赵大爷逢人便竖起大拇指。

      日前,已80岁高龄的赵大爷因心绞痛来聊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接诊医生综合分析赵大爷的病情后建议他尽快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告诉赵大爷这是检查冠心病的最好方法,如果发现问题还能同时进行支架置入手术,缓解病痛。当赵大爷得知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必须卧床一天时,赵大爷把自己腰椎不好,不能长时间卧床的担心告诉了医生。医生让赵大爷不用担心,如今医院已经成熟开展了经桡动脉造影技术,从患者手腕附近的桡动脉进行穿刺造影检查,而不是传统的从大腿动脉穿刺,这样就不存在长时间卧床的问题了。赵大爷欣然答应。

      完善术前检查和术前用药后的第三天,赵大爷便在医生的陪同下来到导管室,手术医师在他的右手手腕上方2厘米处局部注射了麻药,用手术刀切开一个仅2毫米左右的小口,然后用一枚和普通针头大小差不多的穿刺针小心翼翼地刺进桡动脉里。之后的造影发现,赵大爷一侧的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如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征得家属同意后,手术医师对赵大爷实施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置入了两枚支架,整个过程中赵大爷几乎没有感觉到不舒服,半个小时后,支架置入术顺利完成,拆除穿刺部位覆盖的敷料后,赵大爷抬起自己的右手手腕寻找手术“切口”,经过我们提示后赵大爷才看清,看着还不如绿豆大小的结痂说:“这和输一次液的创伤差不许多嘛,我还以为多大的切口才能把支架放进去呢!”,现在赵大爷的日常生活已基本恢复正常。

      随着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成功开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使用该项技术进行治疗。我院心内科目前每年完成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近千例,超过95%的病例均通过桡动脉途径,即使复杂的多支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等亦可通过穿刺桡动脉完成,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与传统的冠状动脉介入术相比更是具有以下优点:术后患者不需要卧床,极大地减少了患者长时间卧床带来的痛苦和不便;大大降低了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率,如出血、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显著减少了因卧床和下肢受压迫引发的致命性并发症——肺栓塞;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典型病例二      聊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常规开展Ensit—3000引导下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

      68岁的王大爷已被这莫名奇妙的“心慌病”折磨了数月,每天“担惊受怕”。王大爷听说聊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可以通过一个小手术彻底治愈这种疾病,于是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我们医院门诊,经过相关的检查后,心内科主任李义波给王大爷一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他们终于明白了,王大爷得的这种病叫“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房颤发作时,心房的各个部位会呈现出快速而不规律的颤动,每分钟可达数百次,心室的跳动也变得快慢不一,极不规整,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房颤还可致脑、肢体等其他动脉的栓塞,可谓“害人不浅”,我国目前房颤患者有上千万之多,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房颤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部分房颤患者找不到明确发病原因,被称为“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

      房颤的治疗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难题,既往房颤的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效果不理想,且患者经过长期药物治疗,药物副作用比较明显。近年来,作为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最受关注热点之一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房颤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手术成功率可达85%左右。我院心内科早在数年前即成功掌握并开展了这一技术项目,近几年来医院投入大量资金购入了国际领先的Ensit—3000心脏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该系统的投入使用给使得我院的电生理医师“如虎添翼”,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王大爷所听说的这个可以治愈他的“心慌病”的小手术就是我院开展的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经过与李主任的深入沟通,王大爷一家拿定主意,要让王大爷彻底摆脱这一疾病的折磨,上台后经过穿刺血管,置入电极导管,在Ensit—3000的导引下,利用电极导管在心腔内标测某些异常放电的部位,进而释放射频电流从而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的凝固性坏死,从而破坏这些快速心律失常起源点,整个手术过程王大爷都十分清醒,感觉像做了一场梦,手术完成后王大爷才如梦初醒,“手术已经做完了吗?我怎么一点都没感觉到手术的疼痛呢?”王大爷说,大家伙一听都笑了起来。

      经过几天的术后观察和康复,王大爷已经出院,常规门诊复查时告诉我们,现在总算过上了“安心”的日子,现在的医疗技术可真叫人刮目相看!

      典型病例三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经皮腔间隔化学消融术

      2010年04月10日,由聊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李义波教授组织开展的我院首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经皮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获得圆满成功。目前,该患者恢复良好,仍在随访观察中。

      患者吴某某,女,34岁,因“活动后胸闷、胸痛2年,加重2月”于2010-04-07入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室间隔厚度(IVS)12-17mm,左室后壁厚度(LVPW)13mm,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该病是病人心室间隔不对称性增厚,导致左心室流出道严重梗阻,心脏射血显著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全身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病人主要症状有活动后气短、头晕、乏力、胸痛,甚至晕厥,有些病人可发生心脏猝死。

      经过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最终同意进行经皮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该手术的原理就是通过穿刺股动脉的方法将特制的球囊导管送至肥厚心肌的供血血管(常常为第一间隔支),在供血血管内缓慢注射一定量的无水酒精,导致肥厚心肌部分坏死,肥厚心肌变薄、收缩力减弱,流出道梗阻减轻,达到治疗目的,简而言之就是人为地制造一次心肌梗死,使肥厚的心肌组织坏死变薄,从而缓解梗阻症状。其优点是疗效确切、花费少,但毕竟导致心肌组织的坏死,有一定风险,目前掌握该项技术的医院和专家尚不是很多。经过严格的术前准备,手术于2010年04月10日进行,术后测左室压力下降,跨瓣压差明显减小,提示消融成功,病人恢复良好,生活能力得到大幅改善。

      该手术的成功实施,填补了鲁西地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的空白,为本地区该疾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典型病例四     经皮穿刺法实施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

      2011年1月,时年61岁的张某因用力抬重物后突然感觉胸、背部剧烈的撕裂样疼痛,随即家人将其紧急送至我院,接诊医师对其进行了胸痛三联CTA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最终确诊为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流冲击,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从而导致一些列包括撕裂样疼痛的表现。此病十分凶险,如果不进行恰当和及时的治疗,破裂的机会非常大,死亡率非常高。

      主动脉夹层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人工血管置换。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是应用覆膜支架封堵主动脉内膜撕裂口,阻断真假腔之间的血流交通,适于Stanford B(即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此种手术的常规方法是在全麻支持下,先穿刺左肱动脉、置入造影导管,行主动脉造影,确定破口位置及主动脉内径;随后在血管外科配合下在于右侧大腿内侧切开并游离股动脉5cm左右,行股动脉切开,将覆膜支架经真腔送至主动脉理想部位后释放,此种方法沿用多年,但创伤依旧较大,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经皮穿刺法实施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是近年来心血管介入领域的一项进展,心内科主任李义波教授综合患者情况,最终决定为此患者实施此项手术,其亲自组织并主持手术人员研究讨论,制定了手术方案。1月16日,手术如期进行,首先,在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患者的左桡动脉和右股动脉,然后在导丝的指引下,借助覆膜支架输送系统将主动脉覆膜支架输送至理想位置后释放,手术顺利完成,患者转危为安。

      该介入手术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准确性高,安全性高的特点,尤其适用于高龄和一些有严重并发症,耐受手术能力较差的患者。该手术水平不仅填补本地区空白,在全国都属先进。它对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和团体协作能力均有很高要求,我院心内科目前成功开展此类手术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 技术特色
  •   心脏内科常规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冠脉内超声技术与斑块旋磨术、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先

  • 相关知识
  •    一、房颤病人需知 (一)什么是窦性心律? 人体右心房上有一个特殊的小结节,由特殊的细胞构成,叫做窦房结。它可以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电流,电流按传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