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室介绍 > 省级特色专科 > 心脏内科
心脏内科
  • 新技术新项目
  •   一、急症PCI血栓抽吸技术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早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即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组织水平的灌注,避免心肌细胞进一步坏死和心室重构,降低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球囊扩张甚至支架置入之后,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这些情况多发生在血栓负荷较重的患者。与心肌充分复流的患者相比,无复流患者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等并发症的概率更高。所以,心肌组织水平的充分再灌注己成为PCI治疗的关键。“无复流”或“慢血流”可使影响受损心肌功能的恢复,影响患者预后或引起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若在球囊扩张前首先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减轻或清除血栓, 可进一步提高支架置入术的疗效。

      血栓抽吸疗法是针对急性冠脉闭塞性病变,尤其是血栓性病变导致的心肌梗死所应用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新疗法。直接抽吸冠脉内血栓,开通血管效果直观明确。尤其是冠脉内有大量血栓者更为明显。由于清除了病变部位的血栓有利于显示病变部位形态及获得病变部位末端的情报,早期阶段即可迅速减少血管血栓负荷,获得更好的冠脉血流。在部分患者可以安全而有效地获得血流而不需要球囊的预扩张,减少了反复球囊扩张可能造成的血管损伤和斑块脱落,从而减少PCI后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的发生,并使随后的支架置入变得相对简单和安全。

      我院心内科已积极开展这一技术项目,通过对患者的跟踪、随访等发现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患者术后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恢复均良好,心功能受损更小,此技术的顺利掌握将进一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和改善其长期预后。

      二、经桡动脉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诊疗

      与传统方法穿刺股动脉相比,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具有以下优势:血管和神经损伤少,止血简单,穿刺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连续应用抗凝剂或溶栓剂造成出血并发症减少;病人术后活动不受限,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性,尤其对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显得尤为重要。上述这些优点有可能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减少,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尽管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已成为一项常规操作,但受其解剖结构限制,一些复杂冠脉病变,如:慢性闭塞性病变、左主干及大血管开口处病变、弥漫/长段病变、分叉病变等,常常仍需穿刺股动脉,我们依托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高超的团队已成功攻克了这一难关,可独立完成经桡动脉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近几年我院每年完成冠心病介入诊疗近千例,其中,95%左右均通过桡动脉途径,成效显著。

      三、心力衰竭患者的CRT、CRT-D治疗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治疗领域的难题,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以其卓越的疗效逐渐成为一种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CRT即通过直接多点同步电起搏来纠正衰竭心脏的电激动传导延迟和机械活动非同步性, 实现心脏电机械再同步,减轻二尖瓣返流,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心脏的整体收缩和舒张功能,提高心脏做功效率,为目前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最大突破,也是目前心脏起搏治疗的热点。

      三腔起搏除颤器CRT-D结合了CRT和ICD(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的双重功能,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在治疗心力衰竭、让扩大的心脏可逆性回缩的同时,帮助患者防止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适应的患者群体主要包括一些重度心衰、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心衰并且有高危猝死风险的患者。

      目前,我院已成功为数十例患者植入了CRT或CRT-D,均获得了圆满成功,通过随访观察发现,这些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心脏收缩协调,心脏明显缩小,心力衰竭得到控制,此项技术的应用为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等所导致的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Ensit—3000引导下的房颤射频消融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其治疗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难题,以往多以药物治疗为主,效果不理想,且副作用明显。近年来,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房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9年,我院投入大量资金购入了国际领先的Ensit—3000非接触心脏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EnSite 3000可展示标测心脏的全心腔激动,直观显示心动过速的起源、传导径路、折返激动的环路、缓慢传导区域、关键峡部,因此可帮助分析疑难心律失常的机制,制定相应的消融策略,达到根治心律失常的目的。其窦性节律下的动态基质标测可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电学基质,而这些电学基质是常规检测手段和标测方法无法发现的。

      EnSite 3000的另一突出优势表现在仅根据一个心搏或一个心动周期即可进行分析,其导航消融也可在窦性节律下完成,特别适用于心动过速不能持续或心动过速发作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自该系统应用于临床以来,对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了标测,取得了很多经验,同时对很多复杂类型心律失常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经皮穿刺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植入术

      主动脉夹层是临床上最复杂和最危险的危急症之一。其自然预后极差,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途径,成功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改善主动脉夹层的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通过介入技术行腔内隔绝治疗逐步成为DeBakeyⅢ型(Stanford B)主动脉夹层的优先选择。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是在主动脉真腔内植入覆膜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使假腔内血流失去交通,诱发血栓形成,降低假腔内压力,减少主动脉扩张或破裂的危险,同时真腔扩大,改善分支血管灌注,从而稳定主动脉夹层。

      降低主动脉的扩张程度,常规方法是手术切开,分离股动脉,行股动脉切开术,然后再进行覆膜支架置入,创伤较大,病人术后易出现并发症。经皮穿刺大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植入术最初于1991年由阿根廷的Parodi用于腹主动脉瘤的治疗,1994年Dake等首次用于胸主动脉瘤及降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近些年来,我国部分大医院也逐渐开始掌握并将此项技术应用于临床,经皮穿刺主动脉进行支架植入可以减少以上不良并发症,最大的化解病人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

      我院心内科于2011年成功应用此项技术救治了一名61岁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此项技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我院心内科的介入治疗技术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经皮腔间隔化学消融术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一种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特点的心肌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难治性心绞痛、晕厥甚至猝死,预后极差。常规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常因危险性高或耗资大而难以实施。自英国医生Sigwart首次将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应用于临床,此项技术已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开来,国际上已完成的近万例观察表明,PTSMA治疗HOCM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减少或消除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其近、中及远期疗效可靠,死亡率、并发症也并不比由熟练外科医生完成肥厚室间隔局部心肌切除治疗多。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将逐渐成为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重要方法之一,即经导管注入无水乙醇到供应肥厚室间隔的间隔支血管,通过化学方式闭塞间隔支血管,造成肥厚室间隔缺血、坏死、变薄,使室间隔心肌收缩力下降或丧失,从而使左心室流出道增宽,梗阻减轻或消失。该项技术能明显缓解病人的症状,减少或消除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近、中及远期疗效可靠,对某些适合手术的病人可作为首选治疗。

      我院已成功开展此项技术3例,病人创伤小,效果好,患者PTSMA后近期疗效显著,其临床症状、心功能及心脏超声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尤其运动耐量、生活质量改善更加明显。

      七、经皮急性心肌梗死致心脏破裂介入封堵术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部位的心肌发生缺血、坏死并出现破裂、穿孔导致的继发性室间隔缺损。其与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在形成机制、病理生理、治疗方法与手术时机上有很大区别。由于突发室间隔缺损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急剧变化及心肌梗死导致的心泵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较高,是心肌梗死后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和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技术积累的大量经验,一些大型的心脏医疗研究中心开始尝试应用介入封堵技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取得了相当的的成绩。

      我院心内科于去年运用经皮穿刺介入封堵技术成功挽救了一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患者的生命,此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八、无创机械辅助呼吸治疗左心功能不全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是内科常见急危症,死亡率高。尤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时,严重的呼吸困难使患者处于濒死状态,常规药物治疗病死率较高,近年来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避免了经气管插管实施有创机械通气,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善气体交换,改善通气、换气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鼻导管吸氧,大大减少了此类患者的死亡率。

      我院心内科CCU配备多台技术先进的无创呼吸机,在成功救治大量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大大提高了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技术特色
  •   技术特色 心脏内科常规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急症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内球囊成形和支架植入术、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先心

  • 相关知识
  •    科研论著:心脏内科承担并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5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三等奖12项;参与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2项;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