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室介绍 > 临床科室 > 其他科室 > 干部保健科
干部保健科
  • 相关知识
  •   一、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教育

      (一)减少COPD的危险因素

      戒烟,科学烹调、改善厨房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湿化,少到公共场所,减少有害物质对呼吸道刺激及危害。

      (二)保持呼吸道卫生的方法

      保持口腔清洁:每天3次刷牙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可保持口腔清洁,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

      有效排痰:深呼吸、有效咳嗽、胸部叩击以及体位引流等。

      (三)饮食指导

      营养不良可以使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降低,容易发生呼吸肌疲劳,因此,除应进食易消化的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保证热量外,还应进食高蛋白食物,并补充维生素A,应摄食绿色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牛奶、鸡蛋等。如血二氧化碳增高,糖的摄入应适当限制,避免过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和过高热能摄入。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时,应注意低脂饮食。

      (四)运动指导

      COPD患者常常因活动时呼吸困难而避免活动,甚至卧床。如果长期活动量不足,会使运动耐力下降,呼吸功能障碍更加明显,形成恶性循环。适度的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血流量和氧利用率,提高呼吸肌的运动功能和耐力,从而改善症状。应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和强度,循序渐进。

      (五)呼吸功能锻炼

      腹式呼吸训练:取立位(体弱者可取半卧位或坐位),左右手分别放在腹部和胸前。全身肌肉放松,静息呼吸。吸气时用鼻吸入,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用口呼出,同时收缩腹部,胸廓保持最小活动幅度。缓呼深吸,以增进肺泡通气量。呼吸频率7~8次/分。反复训练,10~20分/次。熟练后逐步增加次数和时间,使之成为自觉的呼吸习惯。

      缩唇呼吸训练: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似吹口哨状,持续慢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与呼时间之比为1:2或1:3。缩唇大小程度与呼气流量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以能使距离口唇15~20 cm处、与口唇等高点水平的蜡烛火焰气流倾斜又不致熄灭为宜。

      整体呼吸运动:在指导呼吸功能锻炼的同时应指导患者掌握有氧呼吸运动的原则:①运动强度:掌握运动中自我观察指标,最高心率=170-年龄为宜;②运动量:从较低的各项呼吸运动开始,匀速、低强度持续训练,再进行整体呼吸耐力运动,逐渐递增,一次运动持续6~8分钟,一般3次/天为宜,出现不适立即停止。

      二、血压测量及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

      (一)如何在家中测量血压?

      1、选择全自动臂式电子血压计更适合家庭使用。手腕式血压计携带方便,对老年人或存在外周血管硬化者容易出现测量误差。

      2、血压的测量方法

      •  测量前保持5-10分钟的安静状态后再进行测量,测量时应保持上臂和心脏在同一水平。

      •  测量血压时,被测者不要说话,不要移动手臂或身体。

      •  需连续测量时,应松开袖带使手臂休息三分钟左右再进行测量。

      每天测量血压后详细记录每次测量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年/月/日和具体时间,血压记录有利于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

      3、为什么在不同时间测量血压读数不同?

      血压有周期性变化的特性,无论是正常人还是高血压患者血压随季节波动,冬天往往比夏天高;白天血压通常高于夜间,夜间睡眠中血压降到最低,白天和夜间的差值最多可达40mmHg左右。血压还可因吸烟、酒精、含咖啡因饮料及情绪激动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测量血压时必须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应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下准确测量血压,如果医院的血压测量值高于家中测量值,经核对家中测量方法准确时,我们称之为“白大衣高血压”(或“诊所高血压”),这时应以家中测量的血压指导降压治疗。

      4、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要格外关注高血压?

      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和周围血管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的发生发展也更迅速,高血压又可加重糖尿病引起的损害,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必须积极控制血糖,同时还要严格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130/80mmHg)以内,避免服用影响胰岛素代谢的降压药物。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坚持运动和减轻体重等非药物治疗。运动和减轻体重是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不仅能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剂量,并对轻、中度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的高血压----不应忽视!

      常表现为睡眠时或睡醒后血压升高,发病原因可能与睡眠时气道阻塞引起睡眠呼吸暂停,导致心率波动、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有关,长期可造成周围阻力小动脉发生代偿性改变(管壁肥厚、管腔狭窄)使血压升高,并常伴发各种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此类高血压患者经及时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后,大多数患者的血压可明显下降,甚至恢复正常。

      (二)高血压需要终身治疗吗?

      高血压一旦确诊,通常需要终生服用降压药物,即使血压降到正常也不宜停用降压药物,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血压变化调整降压药剂量和种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效控制血压、降压达标,才能减少并发症、改善远期预后。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监测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是否出现合并症及靶器官损害。

      (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高血压防治

      生活方式改变是高血压预防和治疗中简单、有效、经济的方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应成为防治高血压的最重要措施。

      降低血压的生活方式调整包括:膳食中摄入富含钾和钙的饮食、减少钠的摄入、限制饮酒。 超重和肥胖者减轻体重;增加体力活动、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血压、提高降压药物的疗效。

      1、减轻体重

      肥胖是诱发和加重高血压及其心脑肾等并发症的直接和重要的原因。那么怎样才算是肥胖呢?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是身高(cm)-105=标准体重(kg),如一身高165厘米的人,标准体重就在60公斤左右,如果超过标准体重的10%就是超重,超过20%就是肥胖。比较精确的计算方法则是,计算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2(m2),得出的数字小于23表示正常,23-25为超重,大于25为肥胖,发现超重时应该减肥了。

      目前认为减肥的好处有:当体重 ≥100kg 的患者减轻 10kg 后的好处:① 收缩压可降低5-20mmHg; ② 总胆固醇降低 10% ; ③ 患糖尿病的危险性降低 ≥50% ; ④ 糖尿病相关性死亡降低 30-40% ; ⑤ 总体死亡率降低 20-25% 。

      减肥,首先应该制定减肥的目标体重。减肥的方法包括:其一,是要控制高脂高糖类食物的摄取,适当地多吃些粗粮、大豆类、鱼类、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减少脂肪的摄入和转化,降低血脂;其二,是要坚持适宜的运动锻炼,减去多余的脂肪,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

      2、采用DASH 饮食计划

      饮食疗法对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血压病人须严格按照医嘱合理膳食。美国高血压《指南》推荐的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 提倡高血压患者多摄入水果、蔬菜以及低饱和脂肪和总脂肪含量少的低脂奶产品。DASH饮食计划具体建议如下:

      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适量饮奶:

      建议每天摄入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4-5种)蔬菜,水果2-4两。绝大部分的新鲜水果和蔬菜都含有丰富的钾,如土豆、红薯、香蕉等;木耳、海带、紫菜等也含有丰富的钾且含糖量较低,更适合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食用。

      最有效的补钙食品莫过于奶类及奶制品,这类食物不仅含钙丰富,而且易于人体吸收。由于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肥胖或高脂血症,最好饮用低脂奶或脱脂奶,以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酸奶也是一类非常好的补钙食品,它不仅可以补钙,而且其中的有益菌可以调节肠道功能,尤其是老年人(但由于乳酸对尿酸的排出有竞争性抑制的作用,所以尿酸高者慎用)。对于那些不喜欢喝牛奶或者对牛奶不耐受的人来说,可以多食用一些替代食物来补充钙质,如牡蛎、紫菜等海藻类,大白菜、花椰菜、大头菜、青萝卜、甘蓝、小白菜等蔬菜类。

      ⑵少食糖类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限制动物内脏、动物脂肪、奶油等的摄入;烹调时宜采用植物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玉米胚芽油、橄榄油等),烹调油的用量宜控制在20g~30g(每人每日2-3汤勺);多食海产品、禽类、瘦肉等动物性食品。

      可根据控制体重的要求和体力活动的情况,全天摄入主食150g-300g(3两-6两)。提倡食用复合多糖类,如淀粉、玉米等;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口感好但是生糖指数较高,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

      ⑶无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以每千克体重1克为宜,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各占50%,以保证优质蛋白的供应(优质蛋白包括肉、蛋、奶类);但是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3、低盐饮食

      提倡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应在6g以下(每个限盐勺为2g盐量)。

      中国人的口味普遍偏重,平均摄入量达到了13克,一些老年人由于味蕾传导效应变低,食盐摄入量更高。大量资料表明,摄盐量高的地区及喜食咸食的人,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摄盐量低的地区及饮食清淡的人。为解决低盐饮食带来的饭菜口味变淡乏味,可在菜肴烹调好后再放入盐或酱油,以达到调味的目的。此外还应注意食物中的“看不见的食盐”,如蒸馒头时应避免用碱、改用酵母,可用低钠盐、无盐酱油等减少用盐,避免食用腌制的咸菜、咸鱼、咸肉、酱等。

      健康小贴示——慎用低钠盐

      为了推广“低盐”观念,市场上推出一种“低钠盐”。低钠盐比普通盐口味淡多了,有的老百姓平时炒菜加一勺盐,改用低钠盐后就加两勺了,这样并不可取。在普通碘盐中,氯化钠的纯度高达95%,而低钠盐则是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钠含量比普通食盐低了35-40%,如果为了满足我们对“咸味”的需要,而加大低钠盐的用量,那么所谓的“低钠”就只是一个概念了。而且,对于高血压合并肾病的患者来说,低钠盐中的钾盐还会导致更多损害。因此,应谨慎使用低钠盐。

      4、增加体力活动

      提倡每周中的五天至少进行每天30分钟的规律有氧运动,具体运动的种类、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可征求经治医生的意见,因人而异。较适宜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有走路、慢跑、太极拳、游泳等。

      5、限制饮酒

      长期酗酒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促使斑块破裂、脱落,诱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甚至导致死亡。在研究饮酒量与心血管危险或总体死亡率之间关系的许多观察中,都证实存在J形曲线(即少量饮酒者心血管危险有一定下降的趋势,但对中度以上饮酒者,心血管危险明显增高)。建议饮酒者限制酒精量,决不提倡非饮酒者通过喝酒降压。多数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2 次(30ml 的酒精[如1.4斤啤酒,6两葡萄酒,1.7两80 度威士忌]),女性和低体重者每日饮酒不超过1 次。

      6、戒烟

      为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须停止吸烟或避免吸入二手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并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诱发血管痉挛、甚至导致血管壁上的斑块破裂,进一步加重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损害并导致心血管事件。

      三、血脂和血脂异常的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血脂及血脂异常危害?

      血脂是血液中脂类物质的总称,主要成分为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及游离脂肪酸等。我们通常所说的血脂主要是指血浆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血脂异常时脂质在血管壁上沉积并形成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局部形成血栓、诱发血管痉挛,可完全或部分堵塞血管,导致局部血流变慢甚至中断,引发心血管事件。病变发生在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即为冠心病,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病变发生在脑血管,可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血脂异常还可导致脂肪肝、周围血管病、老年痴呆等。

      (二)哪些人容易发生或合并血脂异常?

      1、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的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患者;

      3、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

      4、 家族性高脂血症的患者。

      (三)如何发现和监测血脂异常?

      由于血脂异常本身没有症状,容易被忽视或漏诊。常规的健康体检是发现血脂异常的一个主要途径。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查血脂。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病的易患人群,每年都应该进行血脂检查。高危人群和血脂异常的患者,根据医生建议复查血脂。

      (四)调脂药物

      他汀类;烟酸类;贝特类;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其他。

      1、调脂治疗后如何监测?

      饮食与非调脂药物治疗3~6个月后,应复查血脂水平,如能达到要求即继续治疗,但仍须每6个月至1年复查,如持续达到要求,每年复查一次。药物治疗开始后4~8周复查血脂及转氨酶(AST、ALT)和肌酸激酶(CK),如能达到目标值,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如开始治疗3~6个月复查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则调整剂量或药物种类,或联合药物治疗,再经4~8周后复查。达到目标值后延长为每6~12个月复查一次,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和降脂药物治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获得临床益处。对心血管病的高危患者,应采取更积极的降脂治疗策略。

      2、调脂药物需要服用多长时间?

      多数血脂异常为体内代谢系统异常所致,在停药后血脂会再次升高甚至反跳,有研究显示停药使心血管事件增加。如无特殊理由,调脂药物应坚持长期甚至终生服用。

      血脂达到理想水平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持剂量,很多患者可以使用小剂量维持。如无严重不良反应或特殊理由不应停药。

      3、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后,需要注意什么?

      多数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这种副作用常与他汀类药物的剂量有关,剂量越大,发生率就越高。极少数病人可能出现肌病,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肌病多发生在使用大剂量他汀或与其他药物合用时。服用他汀等调脂药物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环孢霉素、部分抗真菌药等药物合用。

      降脂药物治疗需要个体化,治疗期间必须监测安全性。依据患者的心血管病状况和血脂水平选择药物和起始剂量。在药物治疗时,必须监测不良反应,主要是定期检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CK)。如肝酶(AST/ALT)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应暂停给药;停药后仍需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在用药过程中应询问病人有无肌痛、肌压痛、肌无力、乏力和发热等症状,血CK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应停药。用药期间如有其他可能引起肌溶解的急性或严重情况,如败血症、创伤、大手术、低血压和抽搐等,应暂停给药。

      4、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肝酶升高怎么办?

      肝功能异常是他汀类药物使用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大于3倍正常上限的发生率约0.5%~2%,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3月内,呈剂量依赖性。使用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时,较少发生肝功能异常;在使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时,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及早发现、及时减量和停药是防治老年人发生他汀相关肝损害的关键。在多数情况下,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转氨酶升高若不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多不需要停药,可减少他汀的剂量或换用其他小剂量他汀。如肝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应停药并加用保肝药物;肝酶正常后,可选用另外种类的他汀。

      发现肝功能异常后,患者必须及时就诊,积极寻找有无诱发肝酶升高的原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5、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肌酶升高怎么办?

      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损害可表现为:①肌痛或乏力,不伴肌酸激酶增高;②肌炎、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伴肌酸激酶增高;③横纹肌溶解,有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显著增高(超过正常上限10倍),并出现血肌酐升高,常有尿色变深及肌红蛋白尿,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在临床研究中,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肌肉症状的发生率是1.5%~3%,老年人,尤其是瘦小的女性患者,肝肾功能异常、多系统疾病并存、多种药物合用、围手术期患者容易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病。由于老年人的肌无力、肌痛等症状常难以与老年性骨关节和肌肉疾病鉴别,需要根据肌酶的变化确定诊断。部分患者有轻至中度的肌酶升高,虽无肌肉症状,也不能排除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还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肌酶升高,如创伤、剧烈运动、甲状腺功能低下、感染、原发性肌病等。

      服用他汀后出现肌痛或乏力症状或发现肌酶异常时,患者必须及时就诊,积极寻找有无诱发肌酶升高的原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通常,肌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应停药。升高小于正常上限的5倍,将他汀类药物减量或换用其他种类他汀。同时需要监测肌酸激酶、尿常规和肾功能变化。

      (五)有助于治疗血脂异常的生活方式

      1、戒烟,限酒,限盐;

      2、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鱼油或n-3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植物甾醇、可溶性纤维摄入。鼓励摄入粗粮、脱脂奶、豆制品、多种蔬菜水果。减少饱和脂肪及反式不饱和脂肪酸摄入。

      3、减轻体重;

      4、增加规律的体力活动。

      5、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老年患者冬季如何减少猝死发生

      冬季凌晨是老年人猝死发生的高峰时期。寒冷本身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加之人在夜间基础代谢率降低,各种防御反射减弱,一旦再有疲劳、兴奋等因素影响,各种心脑肺慢性病病人容易在夜间发病,如不及时发现并给给予干预,就容易出现猝死。

      作为患者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宜随意在药店自行购药长期服用;应在医生指导下系统接受正规治疗,不随意增减药物剂量,不随意停药,定期到医院复查,调整用药。二是寒冷冬季不宜过早外出晨练,应在白天阳光温暖的时候外出锻炼。三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不宜过度疲劳;心态平和,不宜过度激动;清淡饮食,不宜晚餐过饱;四是如果夜间发生不适,应及时入医院就诊,以争取最佳抢救时间。

      五、糖尿病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总体原则:控制总热量、平衡膳食,规律进餐、持之以恒。

      (一)控制总热能。控制总热量是糖尿病患者合理膳食的前提。由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根据您的年龄、身高、体重和日常活动量,计算出每日所需的总热量。根据总热量,折合成各种食物,使其合理地分布于各餐当中。

      (二)平衡膳食:在控制每日总热量的前提下,患者可以选择多样化的食物。一般碳水化合物(主食)占总热量的55%-60%;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左右;脂肪约占总热量的20%一30%,并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1.主食

      (1)主食的量:糖尿病患者主食(生米、生面)的量一般控制在每日4-6两。

      控制总热量是糖尿病患者合理膳食的前提。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不是“主食摄入越少越好”呢?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要控制血糖就必须少吃主食。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像汽车需要汽油一样,人体活动也需要动力,没有热量什么都不能做,我们日常所吃的主食就是热量的主要来源。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不是主食吃得越少越好,而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及活动强度,适量进食主食。如果吃进的主食过少,热量来源缺乏,身体必然要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热量。脂肪分解会产生酮体,易导致酮症酸中毒。体内蛋白质分解,日久则会导致消瘦、乏力、抵抗力低下,极易继发各种感染等。由此可见,“主食摄入越少越好”的说法太片面了。

      (2)主食的种类:粗细搭配。

      粗细粮搭配的主食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选择。在每日4-6两的主食当中,除我们平时吃的米饭和馒头等细粮外,还应包括1-2两的粗粮、杂粮及杂豆类。

      粗杂粮为什么适用于糖尿病病人?由于加工简单,粗粮中保存了许多细粮中没有的营养成分,如膳食纤维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同时相对于细粮来说,粗粮含有较低的生糖指数(从入口到消化、吸收需要两小时左右),可明显缓解餐后高血糖状态,减少血糖波动,利于餐后血糖控制。粗杂粮指除米饭、馒头之外的全部谷物,如全麦制品、玉米、小米、高粱、燕麦、荞麦、麦麸以及各种豆类。

      需要注意的是,吃粗粮有讲究:

      吃粗粮要及时多喝水,因为粗粮中的纤维素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保障肠道的正常工作;

      吃粗粮时应搭配荤菜,因为粗粮的口感稍差,矿物质吸收率较低,蛋白质质量不高;

      对一般人群而言,每周摄入粗粮以5次左右为宜,每次最好控制在1两至2两。

      对消化功能减退的老年人,杂粮和粗粮食用不宜太多,应适可而止,一般每次1两已经足够。

      粗粮和细粮要搭配着吃,如果今天全吃粗粮,明天全吃细粮,同样会导致餐后血糖的不稳定。

      (3)如何更健康的吃主食?

      尽量减少过度烹调食物,生吃比熟吃好,烹调时间越短越好。比如长时间煮成的稀饭生糖指数高,而米饭的升糖指数则低于稀饭。

      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各种单糖和双糖做成的食物,如白糖、红糖、葡萄糖、麦芽糖、饴糖以及糖果等。这些糖类使血糖升高的速度很快,用这些糖而制成的各种糕点也以不吃为宜。

      (4)吃主食的时间

      糖尿病人一日至少应进食三餐,而且要结合每天用药的情况定时、定量。一般三餐分配法有:早餐1/5,中餐2/5,晚餐2/5。

      糖尿病患者的三餐及加餐的饮食要搭配均匀,餐餐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并且比例固定。在每日的总热量及进餐次数形成规律后,三餐的分配量不得随意更改,三餐也不可当做两餐用,否则会打乱体内的代谢过程,对糖尿病的控制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每日应坚持规律进食。

      2、限制脂肪摄入

      摄入脂肪过多,可加重肥胖,并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促发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等。如何控制每天膳食脂肪的含量呢?

      (1)合理使用食用油:

      ① 量的方面:糖尿病患者每日的烹调油用量最好控制在20克左右(即2汤匙)。

      ② 质的方面:大多数的植物油(如:亚麻籽油、菜籽油、山茶油、橄榄油、玉米油、豆油、花生油等)都含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益,适合胆固醇水平偏高者选用,但不能过量。

      动物油由于含有较多饱和脂肪酸,所以应减少摄入(如猪油、牛油等,但鱼油除外)。椰子油、棕榈油这两种植物油,因含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应少吃或不吃。

      ③ 注意烹饪的过程:烹调过程中以“能凉拌、清蒸则不炖炒,能炖炒则不煎炸”为原则。有人认为,油温越高炒出的菜越香,甚至冒出黑烟才放菜进去,实际上这会使油的成分被破坏,同时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油温应适可而止,不要过度加热。

      ④ 提防生活中看不见的油,如炒货中的瓜子、花生、核桃等。尽管坚果可提供充分的营养,多食果仁有利于健康,但切忌不加限制吃太多这类“油”。

      (2)动物性食物的选择

      ① 限制摄入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鱼籽、蟹黄、鱿鱼、动物脑髓和内脏等。

      ② 每日适量食用以下几种含脂肪相对较低的肉制品:瘦猪肉、牛肉、鸭肉、鸡肉、鱼类。

      ③ 每日食用奶和奶制品,优先选择低脂和脱脂奶(奶制品)。

      3、蛋白适度

      糖尿病患者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代谢增加,补充适量的蛋白质尤为重要。蛋白质的食物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动物性食物,为优质的完全蛋白,如奶类、蛋类、瘦肉、鱼、虾、禽类和大豆;另一种是植物性食物,为不完全蛋白,如豆类、谷类、蔬菜等。建议蛋白质的摄入量按每天1克/公斤,动物类蛋白与植物类蛋白各50%。(比如60公斤体重的患者,每日摄入蛋白质约60克左右,其中动物蛋白应至少30克)。

      4、补充膳食纤维

      糖尿病患者要适量摄入膳食纤维。什么是膳食纤维?它是一组不被消化的多糖类物质,主要存在于燕麦、荞麦、海藻、魔芋制品、谷物的表皮、水果的皮、蔬菜的茎叶和玉米面等。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同时也可在肠道吸收水分,使粪便湿化有利于排便。

      我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补充纤维素以25-30g为宜(可参考《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2004)。

      5、重视摄入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要求达到“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标准。特别是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的营养素,更应供给充足。

      (1)钙和维生素B族:防止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神经病变;

      (2)锌:与胰岛素活性有关,不能缺乏;

      (3)三价铬:可以改善糖耐量、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多存在于谷类和鱼贝类之中。粮食经加工精制后,铬含量明显降低;

      (4)维生素C、E:有助于防治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应平衡膳食,尽量从天然食品中补充铁、铜、锰、铬、锌、硒、镁等矿物质及β-胡萝卜素、维生素C、E等。

      (三)规律进食,少食多餐。

      目的:减少血糖的波动,减轻胰腺负担,有利于控制血糖。

      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易发生低血糖者,应在三餐之外加餐,需要注意的是应该怎样正确加餐。加餐不是额外增加食物,而是要从正餐中扣除,即加餐不加量。如因开会、外出、吃饭不定时,应携带一些食品,外出吃饭、参加宴会时也要按照平时规定的数量选择食品,不可暴饮暴食。还要注意的是,进餐量和时间要与胰岛素、口服药及运动时间保持一致,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四)限制饮酒

      1.酒中含的酒精热能很高,1g酒精产热7Kcal,且不含其他营养素,同时也给肝脏带来了负担;

      2.空腹饮酒易出现低血糖,易致心脑血管意外,对于注射胰岛素或口服磺脲类药物的患者要格外注意;

      3. 如饮酒,建议少量饮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每日饮酒量为:男性酒精量不超过25克,即葡萄酒不超过250毫升,或啤酒不超过750毫升,或38°白酒小于75g或高度白酒小于50g;女性酒精量减半。

      (五)温馨提示:食用水果“四要素”

      1.时机:血糖控制达标且相对稳定时,方可适量摄入水果。

      2.时间:两次正餐之间(上午10点或下午3点)或睡前一小时吃。

      3.种类:含糖低的水果。西瓜,苹果,梨,橘子,猕猴桃等含糖量较低可以首选,而香蕉,菠萝,葡萄等含糖量较高,不宜食用过多。

      4.数量:跟据水果对血糖的影响,每天可食用200克水果,同时减少25克主食。

      六、老年便秘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老年便秘?

      老年便秘(senile constipation)是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病症状,约1/3的老年人出现便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可高达50%以上有便秘。

      老年人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同时有排便困难感觉。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或2~3天排便1次,便秘患者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质硬结,且多伴有排便困难(费力)。便秘可分为功能性便秘和继发性便秘:继发性便秘是由于肠道本身疾病或全身疾病引起的便秘。但是,在临床上多数老年患者的便秘并非属于继发性。而称之为“特发性便秘”,即指不是由于肠道器质性疾病和严重全身疾病所致,也叫作“功能性便秘”。

      (二)正常排便的过程

      正常排便包括产生便意和排便动作两个过程。进餐后通过胃结肠反射,结肠运动增强,粪便向结肠远端推进。直肠被充盈时,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同时,肛门外括约肌收缩,使直肠腔内压升高,压力刺激超过阈值时即引起便意。这种便意的冲动沿盆神经、腹下神经传至腰骶部脊髓的排便中枢,再上行经丘脑到大脑皮质。如果这时有排便条件的允许,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内、外括约肌均松弛,两侧肛提肌收缩,腹肌和膈肌也会协调收缩,使腹压增高,促使粪便排出。

      (三)老年人便秘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的的生理功能减退,可有胃肠道分泌消化液减少,胃结肠反射减弱,减少肠道蠕动,使食物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过度吸收,加之直肠敏感性下降,容易导致在肠道内大便滞留和排泄不能,引起便秘。

      1、老年人的退行性变化,可出现腹部肌肉和直肠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甚至肛门周围的感受器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均有下降,排便无力,造成粪便排出不易。

      2、老年人的活动减少,食量少,摄食过精而缺少膳食纤维,容易导致排便困难。

      3、医源性便秘多由于长期使用泻剂(甚至有人滥用泻药),在市面各类泻剂中,尤其是刺激性泻剂,特别是含蒽醌类的导泻剂(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等)会引起脂褐质在大肠黏膜沉着所致的结肠损伤(结肠黏膜色素沉着-即结肠黑变病),造成肠道黏膜神经的损害,从而进一步降低肠道肌肉张力,加重便秘。此外,由于一些老年人的常存在老年常见病(如退行性骨关节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等疾病)而需要经常或长期服用阿片类镇痛药、抗胆碱类药、抗抑郁药、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等,也可造成减少肠道蠕动减弱。

      4、高龄老年人人也可因老年痴呆或精神抑郁症,而排便反射减弱,引起便秘。

      5、继发于肠道本身疾病或全身疾病引起的便秘。

      (四)老年人便秘的风险

      老年人便秘,早期治疗,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就可能导致下述的严重后果。主要风险有:

      1、因为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老年疾病。患这类老年病的便秘者,当粪便干结严重,如果太过用力排便时,胸部和腹部的压力增加,肌肉紧张会使全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的突然升高,甚至造成颅内压增高,导致脑血管破裂和出血的发生。此外,老年人便秘排便,如果突然用力,也因腹压增加,会出现精神紧张的应激反应,使心肌出现短暂性缺血,导致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便秘,并及时治疗。

      2、由于结肠肌层张力低下,可诱发生巨结肠症(虽然少见)。用力排便时腹腔内压升高可引起或加重痔疮,强行排便或肛用灌肠剂不当时也会损伤肛管、直肠,引起出血、肛裂等其他肛周疾病。

      3、粪便嵌塞后会产生肠梗阻、粪性溃疡、尿潴留及大便失禁。也有结肠自发性穿孔或乙状结肠扭转的报道。

      4、老年人长时间便秘,由于伴痔疮等肛门疾病时,会误以为痔出血,而延误就医,时有延误肠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五)老年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1、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要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排便时间(最好是早晨),即使不能及时排出,也必须如厕,长期的坚持有利于建立排便时间的条件反射,有也利于受到抑制的排便反射的恢复。

      2、增加体力活动或运动。如无慢性疾病,如心脏或肾脏病等因素,老年人起床,步行一个小时左右(要量力而定),适度的腹肌锻炼,可增强腹部肌肉的力量和促进肠蠕动,提高排便能力。

      3、适度的社会交往与室外活动,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和乐观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和避免便秘的发生。

      4、老年人口渴感觉功能下降,在体内缺水时也不感到口渴,这使得老年人肠道中水分减少,导致大便干燥。增加液体摄入量,水或清茶是最好的,应避免含咖啡因的饮料;增加饮食中的纤维,但应注意只有伴随着增加液体摄入量才能达到预防与缓解便秘的作用(如果仅仅是增加纤维,这将是非常困难的)。

      5、建议尽可能经常食用水果和蔬菜。特别是葡萄、葡萄干、香蕉、李子、西柚汁、苹果汁等水果;蔬菜有芦笋,芹菜、韭菜、白菜、菠菜、甘蓝类(如圆白菜、菜花、苤蓝),根茎类(萝卜、胡萝卜、马铃薯/土豆和白薯)等。

      6、建议多食富含植物纤维的主食,如杂粮(糙米、燕麦、荞麦、玉米、豆类等),含麸皮的面食类(粗面粉、糙米,燕麦、荞麦)。不要进食过多高脂类食物,如奶酪、鸡蛋和肉类。

      7、芝麻和核桃仁有润肠作用,老年人也可以适当的时候(出现便秘时)多吃些。

      8、按摩对一些人也可能是一种手段。长期卧床的老人,可以做腹部按摩,轻轻地从右上腹环推按摩至左下腹,循此途径顺时针按摩腹部数十次,反复数分钟,以促进肠道蠕动。

      9、治疗药物种类繁多,自用泻药有灌肠剂、栓剂、大便软化剂、液体植物纤维(有可能会导致腹胀/产气多)和中成药等,建议不要长期自用药,最好适时向医生咨询。

      10、要提高警惕,排除器质性疾病。如病程在几年以上,症状与病情无变化者,多提示功能性便秘。若出现大便带血、脓血便、黑便或便隐血试验阳性时,和(或)出现不明原因贫血等预警信号时,必须及时就医。当伴有新近出现的腹痛、腹胀及排便频率、性状的新异常改变等情况时,也建议您及时就医。

      11、医院就医时,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是便秘病人常规应用的初始实验室检查的内容。虽然作为所谓“胃肠肿瘤标志物的化验指标”,已在临床使用或在正常查体中应用,也常有一定的意义。但该类标志物作为肠道肿瘤患者的筛选检查,目前尚不理想。若检查结果有异常时,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12、应定期行直肠指检,指检有助于发现直肠癌、痔疮、肛裂、炎症狭窄、坚硬粪块堵塞及外来压迫、肛门括约肌痉挛或松弛等。

      特殊检查有:腹部平片、钡灌肠,可了解结肠、直肠肠腔的结构(现已少用);结肠镜及乙状结肠镜,可观察肠腔黏膜以及腔内有无病变和狭窄,还可发现结肠黑变病,结肠镜检对有便血、粪隐血阳性或有胃肠道肿瘤阳性家族史的老年人已成为首选;肛管和直肠压力测定是一种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有无直肠、盆底功能异常或直肠感觉阈值异常;腹部CT及核磁对肠道疾病不是最有效的特殊检查手段,更不是对便秘患者的首选检查手段。

      七、冬季注意养生

      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而保证肾气旺的关键就是防止严寒气候的侵袭。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

      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温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增苦少咸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八、冬季老年人如何预防感冒

      首先,在气候变化时,特别是有冷空气侵袭时注意增减衣物。尤其是入冬后第一次降温,最容易引起老年人感冒,一定要注意保暖。其次,秋冬季节出门时要戴口罩。尤其是已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和支气管哮喘的老年人,更要注意防止冷空气直接刺激上呼吸道而引起发病。冬季进行户外锻炼时要注意避免受寒。第三,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或面对面讲话,在感冒流行时尽量不去公共场所。居室要通风,冬季亦应定时开窗流通空气,但不要在风口停留,避免冷空气直接吹而引起着凉。第四,对于易患感冒的老年人,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于每年秋天注射流感疫苗,或者注射增加机体抵抗力的药物。第五,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第六,多注意休息,多喝开水,并及时服用解热,解表、抗病毒药物如:清热感冒冲剂、银翘解毒颗粒、重感灵、板兰根冲剂等。因老年人易并发细菌感染,所以应早期加用有效的抗菌素。用药时间,要持续到症状消失后2-3天再停药,不可吃吃停停。感冒高热不退者,或热度不高但极度虚弱,或呼吸急促的病人,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特别发现患有肺炎时更应尽早到医院诊治。第七,避免过度疲劳。缺乏休息,过度疲倦的人抵抗力下降易患感冒,感冒后不注意休息,会使症状加重。感冒后出现全身不适、头痛、咳嗽等症状时,可以给予相应理疗,如推拿、针灸等。其他一些症状也应给予对症处理,以尽快控制,避免发生并发症。

  • 技术特色
  •   以老年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等常见疾病的诊治为主,主要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及发展全科医学。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下,将患者

  • 相关知识
  •   一、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教育 (一)减少COPD的危险因素 戒烟,科学烹调、改善厨房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湿化,少到公共场所,减少有害物质对呼吸道刺激及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