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室介绍 > 临床科室 > 其他科室 > 肛肠科
肛肠科
  • 相关知识
  •   一、牡牝痔(混合痔)    牡牝痔多因饮食不节,大便失调,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妊娠多产等诸种因素,至燥热内生,下迫大肠,经络阻滞,血液回流受阻,血热与血瘀结滞,郁积而成痔。

      (一)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大便失调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素问•生气通天论》),“脏腑所发,多有饮食不节,醉饱无时,久忍大便,乃生五痔”(《疮疡经验全书》)。由于饮食不节,饱食酗酒,过食生冷辛辣及肥甘之品,容易引起脾胃失调,出现燥热内生,湿滞中阻,“痔疮行名亦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医宗金鉴》),而形成大便不正常,或久泻久痢,或便秘燥失,或久忍大便,登厕过久,均能引起痔疮的发生;泻痢或登厕过久,可引起肛门周围粘膜松弛下脱,筋脉壁弹力减退,容易造成肛直肠瘀滞成痔,久忍大便、燥失便秘,粪块压迫肠壁,阻断筋脉回流,加以努力怒挣,更增加筋脉压力,促使筋脉扩张成痔,燥失擦伤粘膜破裂而便血不止。

      2、久坐久立,负重远行

      因勤劳苦役,负重远行,以致气血交错,而生痔者(《医宗金鉴》),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及负重、竭力远行,以致浊气淤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外科正宗》),久坐久立,负重远行,肛直肠筋脉回流困难和地心吸引力,容易引起血液滞留,致淤血淤积,湿热下冲为痔。

      3、妊娠多产

      妇女因产难(《外科启玄》),妇人产育过多(《疮疡经验全书》),有产后用太过而生痔者(《医宗金鉴》),均可引起肛直肠筋脉血液回流受阻,淤滞而成痔。

      4、阴阳不和、关格壅塞

      阴阳不和、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疮疡经验全书》),关着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医贯》),似可理解为,肛直肠肿瘤,腹部痞块,心脏、肝脏等严重疾患,均可因压迫而阻隔,扰乱气血回流,所谓“阴阳不和、关格壅塞“导致生痔。

      由于以上种种因素:饮食不节、大便失调,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妊娠多产,阴阳不和、关格壅塞等造成了肛门直肠部筋脉曲张,血流淤滞,至劳扰血气而筋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巢源》),变为痔疾,劳扰血脉肠澼渗漏,冲注下部,肛边生疮,变为痔疾(《东垣十书》)。此外,中医还认识到痔的成因与禀赋不足有关。

      (二)症状:1.便血 2.脱出3.疼痛4.渗液5. 瘙痒6. 内痔发作

      (三)分期

      内痔按病程分为三期:

      1期:除大偶尔带血丝外,无其他自觉症状。窥镜下见粘膜呈结节状隆起,朱红色,柔软,余无异常。因痔核体积小,故不脱出肛外。

      2期:排便时间歇性带血、滴血或射血。感染时,则有肛门胀痛,里急后重的等症状。痔核较大,或有蒂部,排便时可脱出肛外,即便后自行回纳。肛门局部粘膜变厚,质较硬,痔核表面呈紫红色,可有少量分泌物,易破损。

      3期:肛门松弛,痔核体积甚大,极易脱出肛门外,脱出后不易自行回纳,常需卧床休息后或用手托之方能回纳。因经常发炎,表面可有溃疡、糜烂、水肿、坏死则发生剧烈疼痛,颜色紫红,质硬脆,可化脓。大便时如擦破溃疡基底部而引起出血,可见于手纸、滴下或呈喷射状。

      (四)辨证治疗

      1、辨证:

      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浮数。治以凉血止血。

      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便干或溏,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治以清热燥湿。

      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治以活血消肿。

      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治以益气升提。

      2、治疗

      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治疗目的重在消除、减轻痔的症状。解除痔的症状较改变痔体的大小更有意义,应视为治疗效果的标准。医生应根据患者情况、本人经验和医疗条件采用合理的非手术或手术治疗。

      牡牝痔明确诊断后,采用具有我科特色的药线压扎术-----“以线代刀”法施术:根据病情嘱患者取侧卧位行常规肛门皮肤消毒,根据病情选用麻醉,如局部麻醉、腰俞穴麻醉、长强穴麻醉等。常用1.0%的利多卡因20毫升,麻醉后用钳子夹碘伏棉球插入肛肠进行上下左右扩肛。再嘱患者加腹压(即鼓肚子)痔包即可全部脱出肛外。根据痔包大小和形状,先作小痔包,后作大痔包(如先将大痔包压扎后痔根收缩,小痔包就作不住了),用大号弯钳子撑开钳口,行放射状,夹住痔包根部,注射20%明矾液于痔包内,以痔包发白为度。再用弯钳在第一把钳子之上,将痔包夹完,留第一把弯钳,去掉其余钳子,此时痔包已发黑成扁形,如痔包过大,压扎后可将痔包部分剪除(因痔包被压扎后已成异物,以免送回肛肠后,对肛肠增加刺激),压扎后,用刀在第一把钳子之下痔根部切开肛管粘膜,以减轻肛门缘水肿和手术后疼痛,用药线在第一把钳子之下结扎痔根部,在收线的同时,将钳子放松。以上须将所有痔包压扎完。外痔部分给予切除。注意保留足够的肛管皮桥。原则上肛管皮肤损伤不能大于1/2。外敷九华丹棉球,无菌纱布包扎,手术结束。若年老体弱或痔包过大,可行分期手术治疗。

      另外,还有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等治疗方式。

      二、肛漏(肛瘘)    肛漏(肛瘘)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之一,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痈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脏毒有关。本病不论性别、年龄以及体质的强弱均可发生,20~40 岁多发,男性多于女性。肛漏的诊断一般并不复杂,主要根据病史及肛漏特有的临床表现,再辅以造影检查、探针检查等。但高位肛漏的确诊存在一定困难,常需借助CT、MRI等大型仪器检查。肛漏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中医挂线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病因病机

      肛痈溃脓后,脓出不畅,余毒未尽,蕴结内阻,气血不畅,创口久不愈合,日久成漏;或患虚痨,肺肾阴虚,湿热乘虚人侵,化腐成脓;正气不足,脓出不畅,日久成漏。

      (二)分类

      1.低位单纯性肛漏(肛瘘)  仅有一个瘘道,不分叉,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内口在肛窦附近。

      2.低位复杂性肛漏(肛瘘)  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下方,外口和瘘道有2个以上,内口在肛窦部位。

      3.高位单纯性肛漏(肛瘘)  仅有1个瘘道,瘘管穿过深部括约肌以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

      4.高位复杂性肛漏(肛瘘)  外口有2个以上,瘘管有分支,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内口有1个或1个以上。

      (三)辨证治疗

      1、辨证:

      湿毒内蕴:肛周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红肿灼热,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正虚邪恋:肛周间断流脓水,脓水稀薄,外口皮色暗淡,漏口时溃时愈,肛门隐隐疼痛,可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

      火毒蕴结: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恶寒、发热,便秘、小便短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成脓期可发热。

      2、诊断

      肛管直肠指诊:浅部肛漏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探针检查:初步探查漏道的情况。

      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漏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漏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漏漏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漏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漏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漏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临床详细的病史采集与合理的相关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3、治疗

      手术是治疗肛漏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是: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尽可能减少肛管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由于肛漏的复杂性和一些特殊的病理背景,肛漏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鉴于高位复杂性肛漏的特殊病理和生理环境及肛门功能的重要性, “带漏生存”,亦可作为一个原则加以选择,不应为盲目追求手术根治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中药治疗适合患者恢复期的调整和暂不宜手术者。

      肛漏明确诊断后,采用我科挂线疗法施术:根据病情,嘱患者取手术位,选用麻醉,常规消毒,然后视管道情况,用银质球形探针从外口向管道内口探查,用食指涂润滑剂,插入肛肠。探通内口后,用食指抠住探针,拉出肛外,将已备好的胶圈和药线的一端拴在球形探针上,再将胶线和药线分别拉入管道,用刀在管道外口切开皮肤至肛门缘,并用药线在皮肤切开处打结三个,请助手用钳子将胶圈两端挑起来拉紧,对一般管道,胶圈可拉至15-18厘米长短,再另用10号丝线在拉紧的胶线根部打第一个结,在打结紧线的同时,将胶线松回,否则因胶线弹力第一个结打不紧,随即打第二、第三个结,如管道弯曲、狭窄时用刀在弯曲或狭窄处切开,造外口,再由切开处和内口挂线,另外在手术操作中常有这种情况,探针从管道外口插入,食指可以清楚地摸到探针在肠粘膜下层,但不能从管道内口出来,这多是探针头部有弯曲或探针向内上方斜形角度太大。这时应停止向前探查,以免造成肛肠高位感染。即用不带指套的食指插入肛肠,细摸肛肠齿线上下,寻找异常感,使探针在异常处穿出即可。

      另外,还有其他治疗方式。

      三、溃疡性结肠炎    肠澼(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特征,属中医“泄泻”、“痢疾”、“便血”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大肠,其病理基础为湿、热、毒、瘀互结损伤肠道,病机是脾失健运,湿热邪毒内积、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肠澼(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易复发,久治不愈,为临床难治病症之一。

      (二)辨证与诊断

      1、辨证

      大肠湿热证: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肛门灼热,身热,下腹坠痛或灼痛,口苦,口臭,小便短赤。

      脾胃气虚证:腹泻便溏,有黏液或少量脓血,食少纳差,食后腹胀,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濡缓,腹胀肠鸣,腹部隐痛喜按,肢体倦怠,神疲懒言,面色萎黄。

      脾肾阳虚证: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伴有完谷不化,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食少纳差,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尺脉弱,五更泄或黎明前泻,脐中腹痛,喜温喜按,腹胀肠鸣,少气懒言,面色晄白。

      肝郁脾虚证: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大便稀烂或黏液便,腹泻前有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等诱因,胸胁胀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喜长叹息,嗳气不爽,食少腹胀,矢气较频。

      阴血亏虚证:大便秘结或带少量脓血,总有便意,但排便困难,午后低热,失眠盗汗,舌红少苔,心烦易怒,头晕目眩,腹中隐隐灼痛,神疲乏力,脉细数。

      血瘀肠络证:腹痛拒按,痛有定处,泻下不爽,下利脓血、血色紫暗或黑便,舌紫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肠鸣腹胀,面色晦暗,腹部有痞块,胸胁胀痛,肌肤甲错。

      2、体征

      轻型患者除左下腹有轻压痛外,无其他阳性体征。重症和暴发型患者,可有明显鼓肠、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有些患者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大肠,肠鸣音亢进,肝脏可因脂肪浸润或并发慢性肝炎而肿大。

      直肠指检:常有触痛,肛门括约肌常痉挛,但在急性中毒症状较重的患者可松弛。指套染血。

      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黏膜粗乱及(或)颗粒样改变,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3、治疗

      我科特色治疗---猪毛炭配麻油灌肠疗法。治疗机理:明确肠澼诊断后,采用我科特色疗法施术¬。本治疗方法侧重于治疗脓性分泌物少,而以出血为主的肠澼。利用治疗皮肤溃疡的药物治疗本病收到了很好疗效,证明猪毛炭配麻油不但对临床上皮的溃疡有修复作用,而且对原因不明的粘膜缺损也有可靠的修复作用,据《中药大辞典》记载:麻油有治疗溃疡的功效,而猪毛炭则有止血和修复溃疡的作用,通过保留灌肠,使药物与病灶直接接触,充分发挥局部治疗作用,从药物的渗透力及肠壁的吸收两方面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渗出,减少分泌物对肠壁的恶性刺激,建立药膜性保护层,以达治愈目的。

      另外,还有其他治疗方式。

  • 技术特色
  •   一、黄氏钳治疗内痔 适应症:年老体弱患者不宜行常规手术治疗的内痔、混合痔、嵌顿痔。 方法:黄氏钳系黄乃健老先生晚年又一发明专利。麻醉成功后黄氏钳钳夹

  • 相关知识
  •    一、牡牝痔(混合痔) 牡牝痔多因饮食不节,大便失调,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妊娠多产等诸种因素,至燥热内生,下迫大肠,经络阻滞,血液回流受阻,血热与血瘀结滞,